12月25日,《華爾街日報》對華為發出一記重拳。該報稱,華為過去25年來獲得來自中國政府高達750億美元的財政支持,使公司可以用比競爭對手低30%的價格爭取客戶。《華爾街日報》在分析華為的財務資料后表示,華為在25年前已獲得中國政府的財政支持,當中大部分來自貸款、信用額和國有銀行援助等,總額約460億美元。另外,華為也受惠于中國對科技產業的大力扶持。在2008年至2018年的10年期間,華為獲稅務節省高達250億美元。另外公司也獲得16億美元補助金和20億美元的買地折扣等。報道也指出,華為在美國最大的競爭對手思科系統,從2000年起也獲得了美國州政府與聯邦政府445億美元的財政支援,但規模仍明顯小于華為。
華為對此發表聲明表示反對。聲明稱,華為是一家100%員工持股的民營企業,過去30多年來,華為每年堅持將銷售收入的10%到15%投入到研發,過去十年累計研發投入約730億美元。2018年華為研發費用高達150億美元,在《2018年歐盟工業研發投資排名》中位列全球第五,遠遠超過思科(25)、諾基亞(27)和愛立信(43)的排名。2009到2019年,華為在5G領域的研發投入超過了40億美金,超過了歐美國家主要設備供應商5G研發投資的總和。巨額的研發投入驅動了華為的創新和發展,這是華為成功的關鍵因素。華為公司的運營資金主要來自于企業自身經營積累及外部融資,而不是政府補貼。過去十年企業自身經營積累占比接近90%;公司的外部融資操作都是市場化運作,債務成本符合市場水平。事實上,在中國,滿足條件的高科技企業(包括外資企業)都有權申請中國政府的相關補助,主要用于支持研究項目,華為也是通過正常渠道申請相關補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