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外界關注內地明年經濟增長會否跌穿6%,內地已經開始就是否進入“保4爭5”的年代表達不同看法。有香港媒體評論稱,真正關鍵是就業,若進一步向服務業轉型等能創造足夠職位,增速再稍放慢更非壞事。內地經濟界爭論的已不止短期經濟表現,而是中期即未來10年會否進入“保4爭5”年代。但關鍵其實是就業。首先,內地經濟增速雖放慢,但經濟每增長1個百分點能帶動的就業,從2012年的160萬人,增加至今年約200萬人,如今年頭10月城鎮新增就業已達1193萬人,已超越全年1100萬的目標。底因是占經濟比重愈來愈高的服務業,比制造業更勞動密集。去年內地服務業占經濟比重約52.2%,遠低于發達國家的7成以上,故仍有長足發展空間,吸納更多勞動力。再者,新經濟亦正創造更多就業,例如,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數據,去年數碼經濟領域的職位達1.9億個。新經濟下的靈活就業,可望繼續貢獻更多職位。當然,這又涉及會否技術錯配等問題,惟內地亦已采取措施,如正推行“315”工程,即用3年時間,用1000億元的失業保險資金結余,補貼培訓5000萬人次。只要服務業和新經濟能穩住就業,中央不用以猛藥推動經濟增長,便有更大空間推進升級轉型,此正是內地必須克服的挑戰。有分析認為,雖然對新增就業的數量只能說是大概的估算,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相對應制造業,目前服務業就業的潛力更大,更需要政策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