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特朗普政府2018年對中國輸美商品加征關稅時,官員們言之鑿鑿,稱中國將為此買單,即中國企業將不得不降價,以吸收其商品運抵美國口岸時需要繳納的高達25%的進口“稅”。但事與愿違,紐約聯儲的研究人員11月25日公布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中國輸美商品的價格幾無變化,也就是說,是美國企業和消費者在承擔這些關稅成本,估計每年約400億美元。美聯儲的研究發現,2018年6月至2019年9月的進口數據顯示,中國輸美商品的價格僅下降了2%,與全球貿易放緩導致的其他許多國家的價格跌幅一致。紐約聯儲研究小組寫道,“中國輸美商品價格持續保持穩定,意味著美國公司和消費者不得不為這些關稅買單。”至于這些成本是如何在美國公司利潤下降和消費者價格上漲之間分配,研究人員沒有做出估計。不過,研究確實發現,中國已開始感受到關稅上調帶來的影響。自2017年以來,中國在美國的機械和電氣設備進口中的占比下降了約2個百分點,在美國的電子產品進口中的占比下降了6個百分點。研究發現,這些流失的市場份額中,“機械設備份額主要流向了歐洲和日本,電子產品和電氣設備份額流向了馬來西亞、韓國、臺灣地區和越南。”這項研究沒有說明美國供應商的市場份額可能增加了多少,也沒有說明其他國家輸美商品的價格是否高于中國商品的價格。中國輸美商品以美元計價的價格并沒有下降的事實還表明,自首批關稅加征以來,人民幣貶值了約10%,但出口商并沒有像一些美國官員所說的那樣,利用人民幣貶值來保持其競爭優勢。相反,該研究小組得出的結論是,人民幣貶值幫助“提高了中國出口商每單位銷售的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