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顯示,當前中國居民杠桿率快速上升,且真實水平很可能已經超過了閾值(臨界值85%)。根據國際清算銀行的數據顯示,2006~2018年,中國居民債務/GDP比率(居民杠桿率)從10.8%上升至52.6%,年均增速為3.5個百分點。并且,自2015年以來有加速上升的趨勢。2015~2018年,居民杠桿率由39%上升至56%,年均增長5.7個百分點,比2006~2014年平均增速還要高2.6個百分點。另根據中國央行最新數據顯示,2019年1~9月,居民部門債務余額由年初的47.9萬億上升至53.6萬億。如果以2018年末GDP基數計算,2019年前三季度中國居民杠桿率由53.2%上升至59.6%,再次上升了6.3個百分點,比去年全年上漲的幅度還要高。金融學博士張啟迪發布報告指出,以上來自國際清算銀行的中國居民杠桿率數據還存在被低估的問題。因為國際清算銀行數據的核算口徑中并未包含住房公積金貸款以及P2P、親友貸等民間借貸數據。鑒于民間借貸數據獲取難度較大,報告僅將住房公積金貸款數據納入居民債務數據進行重新計算。據《全國住房公積金2018年年度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末中國居民個人住房貸款余額49845.78億元。因此,截至2019年第三季度末經修正后的居民杠桿率數據為64.2%,預計2020年底就將超過美國。居民債務/個人可支配收入是衡量居民杠桿率的另一指標。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2018年全國人均可支配收入28228元。使用經修正后的居民債務數據計算,截至2018年末居民債務/個人可支配收入之比為134%,已經遠超美國次貸危機時期的水平(117.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