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普全球評級8月28日發布報告《中國信用觀察:貿易戰不是主權信用去向的關鍵》表示,2018年以來發生的事件給中國的增長前景蒙上陰影,并削弱了政府采取的緩解金融風險措施的有效性。然而,威脅中國主權信用的風險可能主要源自國內。中國正處在去杠桿的關鍵時期,但外部事件的發展增加了政策環境的復雜性。最為關鍵的是中美關系持續緊張,特別體現在貿易摩擦持續不斷,以及雙方在科技轉移問題上的爭端。“長期來看,貿易戰與其說是阻礙中國經濟發展的絆腳石,不如說是妨礙中國政府制定決策的干擾性因素,”標普全球評級分析師陳錦榮表示。我們認為如果政府為應對短期經濟增長壓力而作出了過度的政策反應,導致金融系統穩定性進一步下降,那么這將使其主權信用(A+/穩定/A-1)承壓。“中美關系持續緊張不太可能嚴重損害中國的長期經濟增長潛力,但前提是政府繼續進行結構性改革,”陳錦榮表示。對于像中國這樣體量的經濟體而言,若要維持當前的經濟增速,內需必須成為主要的經濟增長引擎。標普全球評級近期發布“中國信用觀察”系列文章,評估中國大中企業和銀行、主要行業、地方政府,以及結構融資領域信用狀況。上述報告為該系列文章之一。